“大道至简”是我们很熟悉的一句话,但是,从最近的反馈来看,了解“大道至简”真正涵义的网友,似乎并不多。
“大道至简”的“大道”,并不是吕祖吕洞宾所讲的“大道视天地亦泡影”的“大道”,吕祖所言的“大道”是不可能“简”的,这个“大道”是指形成“重叠结构世界”的、更大范围的“隐性世界”。
一直阅读“心智玩家”专栏的网友一定了解,“重叠结构世界”以及陷落在其中的“重叠结构人体”都是极其复杂的,形成TA们的“大道”,更为复杂。
那么,我们一直在讲的“大道至简”的“大道”,又是什么意思呢?为什么会“至简”呢?
“大道至简”的“大道”,指的是:“中华原生修行文化”。因为“中华原生修行文化”是人类所有已知修行文化中的巅峰。
在由黄帝开创,由老子、孔子传承的“中华原生修行文化”中,“人类社会”的本身,就是让人用来修行的,所以,在人类社会中不用出家,不用出世,不用回避任何人类社会中的竞争关系,也不分任何社会阶层、民族,所有的人都可以在人类社会复杂的环境中修行。人生,即在修行,修行,即是人生。
而且,这样修行的最终结果,在已知修行方式中,是最高的境界——组成“重叠结构人体”的三层人体,统统将回归“隐性世界”,用道家的说法就是“一气化三清”。
而“中华原生修行文化”的修行原理,又是极其简便的,人只需体验到自身的“感知的主体”以及其内在的“劲”,然后运用这种“劲”,把“感知的主体”往回收,一直收到底。
对于练习者来讲,完全不用管在练习过程中,感知到的所有一切,甚至都不用去感知,就是把“感知的主体”一收到底。在这个过程中,练习者在生活、工作中该做什么,自然都会做好。
这就是老子讲的“无為”,孔子讲的“从心所欲不逾矩”,王阳明讲的“随感而应,无物不照,此心不动,随机而动”。
感知的主体往回收以后,练习者的整个“心智系统”、“感知模式”都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。
而且,发现、强化“感知的主体”运“劲”的方法也很简便,就是学会在“意识空间”里还原“意识影像”,并感知“意识影像”。
就从这种感知“意识影像”开始,人的思维模式就发生了转变,思维能力会得到极大的提升。
在这种良性的反馈中,人会感受到“感知的主体”的“劲”。感受到这种“劲”,“感知的主体”就能开始往回收。
整个发现、体验“感知的主体”的“劲”的练习过程,就是甲骨文“礼”字所包括的内涵,老子又用五个“密文”,对这个“礼”字进行了注解。请看下图: